外媒:中国已经成为QE之王 宽松政策性质正在变化
北京时间5月30日凌晨消息,外媒近日刊文称,中国已经成为“量化宽松(QE)之王”,并指出中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性质可能正在发生变化。
外媒援引了渣打分析师斯蒂芬·格林(Green)和Becky Liu的报告,这份报告称:“今天早上(5月28日)的《中国证券报》的头版新闻很值得一读。这份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的报纸刊载社论文章,描述了有关中国可能如何实施货币宽松措施的想法。该报称,未来相关部门可能会采取如下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可能会向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再贷款’,并有可能会下调再贷款利率;
——‘有针对性’地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例如针对在中西部地区运营业务的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
——中国人民银行将购买由中国财政部发行的债券,或购买由铁路建设和社会福利房相关实体发行的债券;
——在某些地区放宽银行的贷款与存款比率要求。”
基本上来说,这只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增长速度广泛放缓的形势下再次采取的宽松措施。但对于上述第三点,渣打分析师指出:
“这是一项根本性的计划——利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来购买由官方实体发行的债券——相当于量化宽松措施。而对于这一点存在一个法律问题,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9条规定指出:‘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为财政部赤字提供融资,或直接购买或承销国债或其他政府债券。’这是很好的货币治理政策。在中国人民银行监督银行系统资产重组的此前例子中,该行已经创造了一些结构,使其可利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来支持政府债券,同时又不违反这条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可能会出于量化宽松的目的而对这些结构进行调整。举例来说,可利用由中国人民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中间买方(来购买政府债券)。或者是,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会直接购买由均为非政府实体的国家开发银行或中国铁路总公司发行的债券,而这不会违反上述法律规定。
购买债券将会扩大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其结果相当于‘印钱’。这项举措令我们感到吃惊,原因是其比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更加彻底。中国曾批评美国的量化宽松措施为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同时中国国内有关较高水平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担忧情绪普遍存在,在这种形势下采取这样的措施将代表着一种‘急转弯’。
这种政策可能会被解释为拥有一种优势:可为特定的行业部门提供支持,如社会福利房或铁路等,同时又并不等同于广泛的宽松措施。但无论如何,此举仍相当于量化宽松。基于这个理由,我们认为这项政策很可能只有在经济活动出现更加严重的滑坡时才会被采用。”
外媒称,正如渣打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银行可能采用新的量化宽松形式的原因有二。首先,传统的注资工具——由中国人民银行购买外汇——已减少使用。自3月份扩大人民币交易区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开始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其结果是外汇购买量下降。在今年4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购买量为人民币1170亿元,远低于1月份的人民币4380亿元。有基于此,当局需要寻找其他的工具来提高货币供应量。
其次,看起来中国当局已决定采用刺激经济的某些组成部分,同时抑制其他部分的策略,也就是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放宽措施。
但正如巴克莱银行在周四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银行下一步将采取什么措施还无法确定,因为央行官员尚未就经济表现到底有多疲弱、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容忍多低的经济增长率、以及不同的宽松措施各自的有效性等问题达成共识。